“深圳需要这样的书写和媒介!”9月7日下午,一个共同的声音从莲花山公园内的紫陌书吧传出。由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指导,深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承办的“‘我们与深圳’在地文化期刊交流暨媒体沙龙活动”顺利举行。
在超强台风“摩羯”带来的狂风暴雨中,众人依旧齐聚,无一缺席。参加活动的有深圳出版社副社长、《书都·走读深圳》杂志总编辑魏甫华,深圳市政协委员、“龙一第”创始人朱桂彩,千村宝创始人陈宏,《首席访谈》栏目创始人、西瓜互动传媒董事长许浒传,深圳市政协委员、网易深圳总经理周海斌,“深南大道”主理人萧冰,“深圳之窗”总编辑连芳菲,“深圳客”主理人卢青,“深圳梦”创始人王方,《书都·走读深圳》杂志摄影总监吴忠平等。由《书都·走读深圳》杂志总策划李晓锋担任活动主持。
走出深圳叙事的“中年危机”
活动现场,氛围热闹,大家围绕“我们与深圳”的主题展开交流,积极探讨。卢青抛出一个深刻的问题:“深圳叙事陷入‘中年危机’,我们的故事难以激发年轻一代的共鸣。”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在短短几十年间缔造了无数奇迹。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深圳故事的传承从“90后”与“00后”开始出现断代的现象。“深圳主义”在年轻一代已失去共同语境,关于深圳人的叙事,需要续写。
“我们很幸运,生活在这个城市;这个城市也很幸运,因为有一群我们。这是组织今天这场沙龙活动的初衷。”李晓锋回应,“我们与深圳”这场活动,要探讨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将“我们与深圳”的故事传承下去,让年轻一代切实理解并认同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
立足深圳本土的在地文化期刊——《书都・走读深圳》无疑是一份回答。该杂志以“不做最熟悉城市的陌生人、不辜负身边习以为常的美与好,发现并传递这座城市的温暖”这三句话为原则,挖掘、报道这座城市里精彩的故事,连芳菲评价,“杂志里提到的这些人值得被城市看见、记住并传递,这座城市与这些人更值得被外界看见。”陈宏则感慨:“看到杂志的时候唤醒了内心很多东西。”这本杂志延续了深圳叙事的脉络,打开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深圳的记忆与情感,让人们重新审视这座城市曾发生的故事,重新认识那些用自己的故事书写城市的“我们”。
城市记忆不能只有数字
“每个个体的成长价值都能体现在城市的变化当中,这是深圳非常独特的气质,如大家乐于参与民间发起的8·26深圳生日会,并找出自己与城市的联系。这是基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我们与城市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有媒体人认为,深圳需要一个与之文化气质相匹配的书写,深入城市的文化肌理,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
“真正的经典,就是十年之后不会落伍”,王方如是说。《书都・走读深圳》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探寻独特的视角、凸显深刻的内涵,记载与流传“我们与深圳”的那些故事,成为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载体,如吴忠平所说,“用文字把城市记忆留存下来”。
周海斌评价:“地方志只有数字,没有故事;而这本杂志有故事,还有人物的命运,非常立体和鲜活。”《书都・走读深圳》杂志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命运,展现深圳的多元与魅力,试图让人们看到现代化都市之外的深圳——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温度的城市。
用书写连接城市与“我们”
许浒传在现场提到一句话,“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书都·走读深圳》反其道而行之,不追求“快”与“爆”,而是沉淀下来,深耕在地文化领域,全力挖掘城市文脉,为普通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的同时,去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让他们共同为深圳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活动现场,萧冰与朱桂彩都提到了“通过写作改变命运”这句话。在深圳,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群体,用写作创造生命力,将自己融入城市故事的一部分,“我们与深圳”的叙事在他们笔下熠熠生辉。而《书都·走读深圳》也将目光投向他们,捕捉每个普通人的真实表达。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人的存在,才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伟大。
活动最后,魏甫华表示,《书都・走读深圳》杂志将不断挖掘深圳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展现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和无限可能。希望年轻一代能在这本杂志中找到与深圳的情感连接,传承深圳的精神,续写这座城市的辉煌篇章。而对于那些尚未踏足深圳的人,则可以通过聚焦城市的表达,使他们领略深圳的风采,吸引他们来到这片充满机遇与梦想的土地。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深圳之窗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深圳之窗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