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4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推优活动之一,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以深圳为方法——以黄军、蓝予、黄东和为例”研讨活动11月30日在深圳新媒体大厦举行。本次活动邀请来自广州、深圳的专家学者,深入研讨黄军、蓝予、黄东和(老亨)三位深圳作家的创作特色,并借此分析探讨深圳题材写作的现有成功路径和未来的可能性。活动由深圳市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秦锦屏主持。
深圳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黄军、蓝予、黄东和三位作家有诸多的共同点,他们的文本表现样式多种多样,既有虚构的也有非虚构的;既有对具体而微的深圳人个体心迹的揭示,也有对整个城市发展史的传记式书写。他们在不同行业开展题材丰富的创作实践,其写作充溢着深圳的文学气场,张扬着新时代的深圳精神,也昭示着深圳的生活场景、审美经验具备广阔丰富的文学想象空间。
正如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诗人所说,之前,我们或许会把深圳城市文学理解为注重表现当下人的生活感受的“新城市文学”意义上的城市文学。但此次研讨的黄军、蓝予和黄东和的作品,也提醒我们,深圳城市文学还有报告文学传统、女性类城市文学以及财经金融类城市文学。唐诗人认为,黄东和的《深圳传》记录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提醒我们改革开放的经验多么可贵,它为今天中国如何重新走向世界、如何重新激发社会各界创新创造活力提供了诸多参考。蓝予的《苏醒》等作品,突出女性在深圳城市背景下如何独立、如何成就自我,这里面有很多独特的来自女性视角的城市感觉呈现,对于我们理解今天城市如何更人性化、更具情感属性提供了好的参考。黄军的长篇小说《九重葛》作为金融故事,这应该是深圳城市文学的重要题材类型。深圳是金融重城,理应有金融类小说。“非虚构、女性以及财经金融类,这些题材或方向都可以拓展我们关于深圳城市文学的理解。以深圳为方法,就是以深圳这个改革开放新城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经验为方法,以深圳普通人如何实现人格独立、如何创业创造为方法,重新激活中国人走向世界、创造新生活开创新未来的梦想与激情。”唐诗人强调道。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丁时照对本次研讨主题“以深圳为方法”大加赞赏。他表示,深圳既是我们的世界观,也是我们的方法论。以深圳为方法论、以深圳为世界观所写的东西,应该有滨海城市的气息。身在新时代的深圳作家们,应该以如椽巨笔书写新的传世之作。同时,他提出应该大力提倡私域写作,并称这是一个城市文脉澎湃的基座和根源。“所有的写作,首先是私域的写作,是个人的书写。”他还建议今天的写作者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拓宽作品的传播路径。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研究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廖令鹏看来,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以深圳为方法”,可以把“深圳”放在三种语境下:一是改革开放,二是创新,三是新城市。“以深圳为方法”,首先就是倡导我们要热爱深圳,要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其次,要面向中国,要牢记深圳是中国的一部分。其三,要走向世界,要尽可能地走遍五湖四海,了解世界。其四,要拥抱未来。其五,要过好自己的一生。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深圳市作家协会监事于爱成平时对三位作家的写作均有关注。他认为,黄军的《九重葛》是一部金融小说,一部银行题材的长篇小说,一部实际故事发生地为深圳(假托为滨城)的都市题材小说,从而,这就是一部描写特区银行人、再现特区银行业、反映特区金融业40年变迁、反映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金融人历程的长篇小说。放在这样的一个横纵坐标系中来看,能够清晰判断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和可贵性。蓝予的《苏醒》则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双城记结构、三姐妹原型、通俗剧情感小说,最后还可落实到一个象征主义的主题。作为一部好看的小说,一部如同情感时代剧般的有着饱满世俗生活细节的小说,一部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写到当下的历史小说,以及一部具有强烈抒情性重在书写人物内心的情感小说,这部作品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阐释和解读的视角也可以是多方面的。谈及黄东和,于爱成表示,从2012年到2024,社区文学大赛暨睦邻文学奖走过了十二年;从文学征文文学活动到深耕社区书写社区,黄东和和他的全民写作团队实现了华丽转身。《园岭家事》等作品顽强地介入了历史、激活了记忆、留住了记忆,从而也就记住了历史、聚焦了历史、型塑了记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一行行领域、一个个人物穿越历史的迷雾生动示现。于爱成认为该系列社区著作的出现,将使深圳改变它的内在的气质和外在的面貌,也终将成为城市文化宝贵的财富。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特区文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朱铁军分享了他对三位作家的认识。在他眼中,黄东和是一位与深圳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独特的作家。从早期的互联网“因特虎三剑客”之一,到为人熟知的深圳主义者,黄东和对深圳这座城市充满着真情和热爱。近年来,他策划运营睦邻文学奖,可以说几乎将深圳的基层写作者“一网打尽”,全部聚拢在这个平台上,为发掘深圳基层写作者、推动深圳基层文学创作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黄东和的作品不是纯然意义上的文学化书写,他更多是基于一种城市概念、城市认知以及对历史、人文、社会和当下的研究。他的“深圳系列”非常有人味、接地气。蓝予曾担任深圳报业集团读特新闻客户端“聆听美文”栏目主播,她用朗诵的方式,为作家在新的传播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符合当下的时代阅读习惯。而黄军早年是媒体人,后转行到银行系统。她在银行系统工作若干年之后,重拾创作热情,创作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作品,不断拓展着自己的写作边境。朱铁军坦言非常期待黄军目前正在修改的新小说的问世。
黄军:反映特区金融业40年变迁
作为深圳特区第一代金融人,黄军著有长篇小说《女儿劫》《九重葛》、长篇非虚构作品《奔流不息》等。其中,长篇小说《九重葛》被业界称为改革开放四十年金融题材破冰之作。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评论家李德南表示,黄军的长篇小说《九重葛》有真实的经验和质朴的叙事,可读性很强,让读者在读的时候充满信任。它在经验和题材层面有两点给他印象很深。首先,小说写银行这个特殊领域,而且呈现的是这个领域非常真实的经验。通常来讲,银行这个领域有其特殊性和神秘感,既令人感到有兴趣,又充满好奇。而黄军从她的工作经验出发,用小说的形式,用一种朴素的叙述方式,把这个领域运转的方式予以表现,对读者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李德南指出,像这样一类题材,因涉及很专业的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和积累,难以动笔,更难以写好。因此,黄军的书写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其次,在经验层面上,小说很好地描写了职业女性从青年到中年在工作状态、心态上的变化。
深圳出版业协会文学内刊专业委员会会长、《罗湖文艺》执行主编胡忠阳重点分享了他对黄军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奔流不息》的阅读感受,认为该作品堪称亲子文学的一个成功文本,在其哀切深长的基调里,涌动着一股积极向上的源自母爱的启迪和引领力量。这部作品的写作和出版,也可以看作是黄军通过写作进行自我心理疗愈的手段。“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第一代金融人,黄军不仅亲身经历了这个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物质层面的巨大变迁,更深刻见证了一个由移民汇聚而成的城市在精神世界中的逐步成熟与升华,她自然而然地会从深圳人的视角出发,运用一种正在这片热土上萌芽并茁壮成长的新伦理价值观,去审视和映照传统的伦理关系;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找到情感上的最大公约数与精神层面的深刻慰藉。”胡忠阳说。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王芳自言是《九重葛》和《奔流不息》的第一批读者。她认为,在深圳这座金融和科技比翼齐飞的超大城市,对广大金融从业人士和金融消费者来讲,黄军的《九重葛》这部作品因“超写实的镜相感”而具备经济学、市场学、银行学教科书般的“超教材”意义。另外,从社会意义角度看,《奔流不息》这部作品里面与亲情之爱的主题并行的家风家教、家乡之爱,以及在母亲濒危时刻对医院、治疗、老人临终关怀等的真实记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心灵必需、对于“银发时代”的忽如而至,作者饱含真切的价值反思的写作具备典型意义。
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副主席吴建斌坦言,黄军的几部作品他都是第一时间看过。他同样对黄军正在修改打磨的新小说充满期待,认为其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入情入理,有望“成为‘《人世间》宏大篇的深圳版’”。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洪霞重点谈论了她对《九重葛》和《奔流不息》两部作品的看法。她认为,《九重葛》以其真实的金融背景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职业女性在男性主导的金融行业中如何突破重围,实现自我价值。小说不仅提供了对金融行业的深刻洞察,也对职业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腻的描绘。而《奔流不息》则是一部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黄军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母亲的形象,她既是家庭的支柱,也是时代的见证者。通过这部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也能够体会到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
蓝予:在小说、画、诗中自在跨界
蓝予是作家、画家、媒体人,小说、画、诗兼工,著有长篇小说《苏醒》,散文集《得闲来叹茶》《人与动物的距离》《转身回眸》《心灵的故乡》《柳黄霜白时的背影》,国画册《蓝予国画作品选》《清风雅韵——蓝予国画作品集》,以及《蓝予诗画作品集》。
“长篇小说需要有一个大的容量、框架,需要有对深圳精神、深圳文化有更深刻、更宏阔的理解。”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申霞艳对蓝予长篇小说《苏醒》中的三姐妹故事框架的设计颇为欣赏。小说中的三姐妹都在原有性格的弱点上获得了新的觉醒,接受了新的城市精神、湾区精神的沐浴,在崭新的时代气氛里成长、生活、工作,最后能够蜕变、成熟,成长为现代女性,她认为这可见蓝予对深圳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观察。“蓝予的《苏醒》歌颂女性的主体性、现代性。女性如何成长为真正具有自我魅力的现代女性,书里头提供了很多鲜活的生活细节和饱满的情感。”申霞艳称该小说为以后的电影、电视剧甚至是短视频改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蓝予做事、作画、作文章都是一丝不苟的。再看她的小说、散文、诗歌,每一段文字都用心用情、精雕细琢。读她的东西,我觉得不累,行文如流水,又非常轻松愉悦。”大湾区人工智能数字产业联盟品牌主席胡恒芳坦言,蓝予的《苏醒》这部作品让他看到了深圳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同时也让他看到了深圳文学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他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人文故事,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富矿。深圳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吸引了不同背景的人来到这里进行思想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苏醒》当中的林氏三姐妹就是这样的文化缩影,她们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奋斗故事,也是深圳城市精神的生动诠释。“深圳文学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随着深圳的发展,新的社会现象和人文故事将不断涌现,作家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地探索。”胡恒芳认为未来深圳文学写作可以从三个着力点展开:第一,随着科技的进步,深圳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愈发突出,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主题的文学创作将成为新的热点;第二,深圳的国际化进程也为文学创造了新的视角;第三,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周思明认为,小说《苏醒》有几个特征:一是独特的故事建构,这是一部以深圳特区生活为背景的都市言情小说,也是一部充满了湘粤南方地域特色的风情画卷。二是鲜活的人物塑造,众多人物在小说故事中安排得自然又恰到好处。三是精巧的叙述方式。小说通过平行、交叉的故事线,展现了不同的人物命运和选择,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四是清新的语言风格,作者蓝予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五是彰显鲜明的时代感,小说讲述了三姐妹的爱情和事业故事,深层次地反映了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当中的社会善变、人性裂变等内容。六是可读性较强。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也能够让读者入戏,从而产生共情。
“诗人和小说家其实也像画家一样,总是把现实生活中一切拥有远近的事物撤去了距离,而拉到了一个同一平面上,这使得文学叙述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艺术,也成为了一种空间艺术。这就是多栖类跨界艺术家,为当代深圳文学所带来的变化。”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汤奇云关注过蓝予的画作,他指出,其间有着大量充满现代意趣的仕女图。蓝予力图通过这些古装的女性形象,表现当代都市女性的心绪或意趣。同样,她的小说《苏醒》也是通过抒写林氏三姐妹半辈子的情路历程,来呈现一位女性作家对当代都市生存的感受。“特别是大姐林晓拉与二姐林晓嫣,呈现出忧郁、感伤而又优雅的气质,与她画作中的现代仕女图有着明显的互文性。显然,这三位优雅而又不无感伤的女性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拓展了这座城市的艺术表现空间。这三姐妹,都是怀着玫瑰般的梦想开启自己的人生的。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这部小说里,蓝予通过三姊妹的情感历程,特别是感伤的情感经历,呈现了当代都市生存的不确定性。”
“她的勤奋成就了她现在的自己。”诗人、画家何鸣与蓝予相熟相知,她对蓝予的诗与画有自己的看法。她指出,在诗歌写作上,蓝予的抒情诗除了写故乡,还特别关注亲情、友情、爱情,也写自己。蓝予比较专注于对意象的使用和对意境的营造,她善于把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悄悄地进行转化,用今天现代汉语的表达完成一个新的境界。她的诗只讲自己的故事,只停留在一个意境里,跟大世界、大历史没有太大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蓝予是一个与历史无关的人。在这个发生巨变的世界里,她给自己开辟出一个空间,这是她自己愿意与之独处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给她慰藉,给她疗愈,给她逃避,给她梦想,她在这个世界里做自己的梦,讲自己的心事,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在绘画方面,这些年,蓝予拜名师,苦练字,勤作画。她曾经为了人物形象的精准把握,连续一百天每天坚持画一幅仕女图作为练习。她画人物,画山水,甚至画动物,包括临摩前人画作,都十分讲究线条、笔触和布局。她的山水画,也是一脉相承了明清相对高冷的文化特点,仿佛与世隔绝,其实又接近广阔天地。何鸣希望蓝予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在类型化与个性化之间有更多的转化和变革,能更多地加入自己独有的个性色彩,让作品焕发出有较高辨识度的个性化光芒。
作家欧阳德彬则指出,蓝予的长篇小说题为《苏醒》,三姐妹身上表现出来的,既有本性的苏醒,也有女性意识的觉醒,两者融为一体,双向互动,使得整部小说呈现出深刻的哲学内涵。小说出色地展示了三姐妹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状态,并将故事置于改革开放“闯深圳”的宏大时代背景之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东和:希望大家看到深圳的DNA
黄东和,笔名老亨,现为深圳青年杂志社副社长、深圳睦邻文学奖策划运营负责人。黄东和2001年创办因特虎,聚焦深圳、深商及深派文化研究,先后参与创作并出版《十字路口的深圳》《深圳选择突围》《深圳向南》《深商的精神》《深商简史》《深圳传》《光明工厂故事》《园岭叙事》等深圳主题图书,主编《睦邻文学奖撷英集》12卷。
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乐正眼中,黄东和是一位“城市评论家”,是从历史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深圳这个城市。而且非常难得的是,这些年来他辛勤耕耘于社区文学领域,而深圳恰恰需要有这样的全民阅读、全民写作的社会土壤和社会场景。乐正还借此对深圳文化文学发展提出寄语。他表示,深圳经济发展的强项有两个,一个是开放型经济,一个是创新型经济。这两个优势,应该把它外延到文化和文学领域,也就是开放型文化、创新型文化。文化方面应该树立起深圳的旗帜。至于在文学方面,“铁打的城市,流水的市民”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特点,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他希望广大写作者能关注这些“流水的市民”的成败哀乐,并在书写中深刻发掘人性深度。
“这部《深圳传》,如果不是一个深爱深圳的人,不是一个‘深圳主义者’,不是一个久居深圳的人,大约是写不出来的。”深圳市龙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深圳书房”主理人费新乾畅谈了他对黄东和出版于2021年的作品《深圳传》的看法。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部“深圳主义者”的随想录,更是一部了解深圳、探幽深圳、剖析深圳、构建深圳,为深圳量身打造的“城市传奇”。“老亨在纸上为深圳砌起巍巍城池,将一个立体的有温度的血肉丰满的深圳和盘托出,展现于世人面前。”费新乾认为,《深圳传》是黄东和一部持续用生命创作的大作品。他期待《深圳传》会有后续,还有《深圳传2》,甚至《深圳传3》,就像期待黄东和每年为庆祝深圳生日写下的万字长文一样。
“作家用自己的语言在塑造城市形象,这对今天的深圳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深圳的故事需要通过文学的方式去传播,其实也是整个城市最亟需的内容。当它建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需要文化去传播,需要更多的文学作品、影视和戏剧来表现。”文化学者、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办公室城市营销组主管岳鸿雁将黄东和的作品归纳出三个特点:第一,串联很多作者一起抒写城市故事。第二,通过小切口入手,结合百姓日常展现历史的纵深,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第三,记录的社区故事,填补了正史的许多空白。通过宏观叙事和微观细节相结合,让历史面貌更加丰富和完整。“今天的深圳经济特区已经走过了44年的历程,在这些历程之后,我们需要形塑共同的城市记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留下这种情感和体验的注脚,这才能让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变得更丰富,更为长久。”岳鸿雁说。
“我是一个坚定的深圳主义者,20多年前非常坚定地在大学毕业后直奔深圳,就是当时互联网上‘因特虎三剑客’给了我巨大的影响。民间的声音一直震耳发聩,让人感受到这是‘我们的深圳’。《深圳传》更是如此。”“深圳之窗”总编辑连芳菲高度评价了《深圳传》这部作品的书写价值。在她看来,黄东和及其团队至今仍在持续举办睦邻文学奖,同时也开始在做行走社区系列,致力于基层文学的推广,这是希望大家看到深圳的DNA,也是文化的梳理,是文化的重塑。“在深圳经过40多年的发展后,深圳主义者们还能保持这种淳朴的姿态和行为,这其实就是一种对城市品牌的信仰。我们相信共生的力量是从土地开始,从大众开始,从细微的生活开始。一边是让深圳的DNA呈现出来,一边是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在共同努力地创建深圳文化。”连芳菲感慨道。
《证券时报》编辑孙勇用“341”这几个数字概括《深圳传》的特色。他介绍,“3”指3种维度,即中国维度、世界维度和人类文明维度;“4”指4种笔法,即史学笔法、新闻学笔法、社会学笔法和文学笔法。“1”指1个最大的亮点,即老亨在为深圳立传的同时,也为深商立了一个很精彩的传。
作家、睦邻文学奖组委会办公室专职秘书杨晓霞这些年来一直伴随着睦邻文学奖成长,从一名参赛者、获奖者,到现在成为该赛事的一名工作人员。这期间她也跟随黄东和策划、创作了《蛇口漫步》《园岭往事》等图书,这令她感慨颇深。她表示,第一,黄东和的写作是以独特眼光梳理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底层肌理。第二,他和团队的书写是从传奇到日常。“深圳故事的呈现,目前还是传奇多过日常,但此次三位作家站在不同的维度,却都是从日常化来讲述深圳故事,书写深圳,而又不局限深圳,这正像是深圳故事的多重奏。”杨晓霞认为,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只有书写的范围和维度越来越宽广,深圳的形象才会越来越丰满,深圳文学才不会被地方文学局限,反而远超地域意义,进入文学谱系,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实验样本。她期待深圳故事多重奏余音袅袅。
提供更多多样化写作的深圳样本
深圳特区报编辑张樯表示,黄军、蓝予、黄东和三位作家对深圳题材的发掘和开拓提供了多样化写作的样本,由此可以从四个方面展望深圳未来写作的可能性。首先,他们带来的启示是拓展题材的广度和深度。未来可深度挖掘很多领域的题材,比如人工题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第二,创新叙事的方法和手法。第三,要关注个体和城市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探讨个体在深圳这座城市中的身份认同、价值、追求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关注不同群体在深圳的生活状态,也希望深圳出现更多的素人写作。第四,凸显深圳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
可以说,三位作家,各自书写自己的“深圳”,让人看到的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深圳写作方法。以文学为方法,本身也就是以深圳为方法。
活动最后,三位作家分别发表感言,表达了未来继续创作的信心。黄军说:“我将努力地继续书写深圳、歌颂深圳,为深圳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竭尽绵薄之力。”
“感谢不可复制的人生,正如有一句话说得好:阅无界,行无疆,艺无涯。”蓝予表示,今后她将继续努力,勇攀高峰。
黄东和相信:“以深圳为方法的思考和书写,永无止境。”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文 韩墨/图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深圳之窗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深圳之窗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